查看蓬溪县旅游地图 蓬溪县地图全图——蓬溪县地图全图高清版
新功能:点击蓬溪县全屏地图,可以放大地图“全屏”查看哦!
蓬溪县城区地图
自然地理:简介: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,地处北纬30°22′17″-30°56′18″,东经105°03′24″-105°59′48″之间,东临南充、武胜、南接潼南、重庆、船山区,东南角抵合川,西靠遂宁、大英,西北角至绵阳、三台,北与射洪、西充接壤。蓬溪地处川中丘陵,地势四周高中间低,由北向南呈波状缓倾,方山丘陵广布,平地狭小,沟谷河流纵横。 高峰山系:高峰山系分布于马桑溪之西,牛家河之东的众山丘,为二溪河的分水岭。高峰山:在文井镇高峰山村,海拔547米,在山顶可眺望60华里内的景物。山上有唐贞观二年(628年)建的高峰寺,山腰尚存宋,元石彻寨垣残迹。罐金山:在文井镇白象村,海拔523米。顺天寨:在文井镇新林的顺天村,海拔520米。 北南观山系:北南观山系分布于马桑溪之东的众山丘,东与西充,南充相邻。北南观山:在新星乡北南观村,海拔500米。马鞍山:在文井镇普光的五贤村,海拔543.5米。望城山:在赤城镇附西的周家店村,海拔513.7米。在山顶可望见赤城,故名。插旗山:在赤城镇附西的金仙寺村,海拔501.8米。1958年勘探石油曾在该山顶插旗作标记,故名。猫猫山:在赤城镇附北的白毛沟村,海拔450.4米。 金山寺山系:金山寺山系分布于蓬溪县城周围的众山丘。金山寺山:海拔480米,山顶有明弘治年间(1488~1505)修建的金山寺,1957年失火,化为灰烬。石鱼山:位于县城解放路赤城植物油厂后。明正德元年(1506),在山腰凿石建祠得鱼化石,故名。有泉水从鱼化石隙溢出,其味甘洌,长年不断,有人凿井蓄泉供人饮用,人称鱼泉,故又名鱼泉山。蓬莱山:与石鱼山相依,海拔385米,为县城东最高山。赤城山:又名宝瓶山,为县城东街后山,海拔382米。印盒山:位于县城西门内,因形似印盒,故名,海拔350米。书案山:位于县城南,蓬溪中学建在其山麓,因山形如书案,故名,海拔365米。凤凰山:又名黑塔山,位于县城西下河街口,海拔406米。 牌坊岭山系:牌坊岭山系分布于小潼溪之南,荷叶溪以北的众山丘,为二溪河的分水岭。坊岭山:在吉星乡双古井村,海拔522米。蛮洞坡:在吉星乡境,位于牌坊岭山之西,海拔520米。天公堂山:在大石镇七晨村,海拔503米,山顶有天公堂庙。吉案寨:在大石镇界牌村,位于天公堂山的西南,海拔480米。 白坡山系:白坡山系分布于荷叶溪之东的山丘。白坡山:在任隆镇东新的北坡村,海拔565.8米。张飞岭:在黄泥乡法仙村,海拔504米,山势高峻,相传蜀汉张飞曾屯兵于此,故名。 蓬溪河:蓬溪河为涪江的一级支流,位于涪江东岸。古名赤溪,又名芝溪。水有二源,一源于南充市里坝乡的“上西高原”,向西南流至蓬溪县新会镇岳皇观村入蓬溪县境;一源于蓬溪县下东乡金山寺山麓,由南而北流经骡子堰,至新会镇田家坝村,二源合流。 任隆河:任隆河为涪江的一级支流,位于涪江东岸。又名荷郁溪,荷叶溪。源于蓬溪县吉星乡牛王村,溪河由北而南流,相继有东新溪,金龙溪水汇入,至荷叶乡荷叶村汇入涪江。流程41公里,流域面积207平方公里,天然落差150米,河道平均比降3.66‰,多年平均流量1.64立方米/秒。 马桑溪:马桑溪为蓬溪河的一级支流,涪江的二级支流,位于蓬溪河的北岸水有二源,一源于西充县高院乡,于文井镇映井村入蓬溪县境,溪水由北向南,流入赤城湖;一源于蓬溪县境新星乡北南观村,南流汇入赤城湖。后经赤城镇,至观音桥汇入蓬溪河。全长24公里,全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,其中市境内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,多年平均流量0.74立方米/秒。 大石河:大石河为蓬溪河的一级支流,涪江的二级支流,位于蓬溪河南岸。又名蓬川,小潼溪。源于南充大兴乡,于下东乡东宁的郭家坡入蓬溪县境。溪水由东北流向西南,相继有水孔溪,矮子沟溪,三田坝溪,老盖溪等溪水汇入,至吉祥镇双江村汇入蓬溪河。全长35公里,全流域面积195平方公里,其中市境内流域面积184平方公,多年平均流量1.42立方米/秒。 蓬溪历史名人:贾:岛 贾岛:唐文宗时任长江县(今四川蓬溪县)主簿,故被称为“贾长江”。北京人。早年贫寒,落发为僧,法名无本。屡举进士不第。其诗精于雕琢,喜写荒凉、枯寂之境,多凄苦情味,自谓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。有《长江集》10卷,录诗370余首。另有小集3卷、《诗格》1卷传世。贾岛人称“诗囚”又被称为“诗奴”,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,《唐才子传》称他“所交悉尘外之士”。他惟喜作诗苦吟,在字句上狠下工夫。清代《蓬溪县志》录有其诗作多首,民国,共和国亦有多首录入不同版本的《蓬溪县志》,唐朝长江县今在蓬溪县和从蓬溪分出的新建大英境内外。蓬溪县的名酒蓬山特曲他还写有赞美诗句。 冯楫: 冯楫(1075—1152),字济川,号不动居士,宋代四川省蓬溪县人。宋徽宗政和八年(1118)进士,历官秘书省正字,蜀州教授,尚书司勋员外郎、巴州知州、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、剑州知州、涪州知州。绍兴八年(1138)任国信计议副使;绍兴九年正月,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;绍兴十三年九月,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,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。绍兴十九年,升为敷文阁直学士(从三品)。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。撰有《时议录》《谏议录》等著作。今存《中兴永安桥记》、《净严和尚塔记》、《密印寺钟楼记》、《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》《南禅寺记》等文。冯楫官至礼部侍郎、敷文阁直学士,是宋代一位高级官员和著名佛教居士,《四川通志》、《五灯会元》、《巴蜀文化大典》载有其事。曾捐修泸州报恩塔、大足多宝塔和潼南大佛,在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大足石刻等历史文物中,尚存有冯楫铭文6件,全国重点文物多宝塔内塑有冯楫造像。 席书: 席书(1461—1527),字文同,号元山,四川蓬溪县人。明代弘治三年(1490)三甲第122名进士。历官山东郯城知县、户部员外郎、贵州提学副使、湖广巡抚、礼部尚书;嘉靖六年(1527),加武英殿大学士,成为首辅,“眷顾隆异,诸辅臣莫敢望”。著有《元山文集》《漕船志》等著作。与其弟席春(吏部侍郎)、席彖(户科给事中),合称“三凤”。席书死后葬于原籍,在蓬溪县红江镇。今仅存一丘。 张鹏翮: 张鹏翮(1649—1725),字运青,号宽宇,祖籍四川遂宁县翰林(今蓬溪县任隆镇金桥翰林村)。康熙九年(1670)三甲第122名进士。历任苏州知府、浙江巡抚、两江总督、河道总督、刑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吏部尚书等职。雍正初年,拜文华殿大学士。张鹏翮是清初名相,集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教育家、水利专家、外交家于一身,位极人臣,扬历中外,为清代蜀人名声最响亮、官位最显赫的人物。著有《张文端公全集》,存诗600余首。胡传淮编选有《张鹏翮诗选》(2006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),可观其诗歌风貌;主编有《张鹏翮研究》(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)、《清代蜀中第一家:黑柏沟张氏家族》,有助于张鹏翮及其家族研究。 张问陶: 张问陶(1764—1814),字仲冶,号船山,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举人,五十五年(1790)三甲第55名进士。五十八年(1793),任翰林院检讨;嘉庆五年(1800),任顺天乡试同考官;十年(1805),任江南道监察御史,巡视南城;十四年(1809),擢吏部郎中;十五年(1810),出任山东莱州知府;十七年(1812),称病辞官;嘉庆十九年(1814)三月初四申时,病逝于苏州,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。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,著有《船山诗草》及《补遗》,共26卷。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,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,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,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。 奚大壮:奚大壮(1775—1829),字安止,号雨谷。清代潼川府蓬溪县人,清嘉庆戊午年(1798)举人,乙丑(1805)年,二甲第89名进士。丙寅(1806)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,卓有政声,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,名震湖广,被皇上垂询接见。著作有《雨谷诗集》《雨谷文集》《应城县志》《纪行草》《办铜管见》《重修常乐寺记》等。 张治平: 张治平于1905生于四川蓬溪县。192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,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。毕业回国后曾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秘书,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教官。1942年任国民革命军21军师政治部主任兼师长。1945年于湖北阵亡。国民政府于1946年7月27日追赠陆军少将军衔。 |
上一篇:蓬溪县黄泥乡在线卫星地图实用查询 | 下一篇:没有了 |